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921篇

个人描述

姓名:汪丁丁 位置:中国,北京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最近十年的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主任,主持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胡舒立的《财经》、《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和“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006年至今创立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以来全力推动跨学科教育实验。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鼓吹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2013年开始与信孚教育集团共同推广幼儿-小学-中学的跨学科实验教育(2015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暂停)。

转贴 《评胡舒立辞职》---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张剑荆

2009-11-12 07:04 阅读(?)评论(0)
《评胡舒立辞职》---经济时报副总编辑张剑荆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16:17

这个其他损失说的清楚点,就是王波明已经退守到了他那个“阶级”或“集团”的最底线上了,退无可退了。财经的一系列报道触怒了王波明所属的那个阶级,他的哥儿们不能再容忍财经的存在。

    胡舒立辞职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对于中国传媒业界以及正处于艰难转型中的这个时代,我想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对它的回味也许会持续很久。

    财经团队与联办的分歧究竟是什么?现在看,无非有两个,一是经济方面的。二是新闻价值方面的。两者中,主要的是后者。据我对胡舒立的了解,她并不一个很在意自己经济利益的人。虽然她确有动力去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利益,不过,在我看来,即使团队的利益,也不是导致她和她的队伍离开的主要原因。利益之争总是可以妥协的,商人们总是能找到妥协的办法,更何况胡舒立以及《财经》创造了惊人的商业上的成功,她的老板大人也不会看不到胡舒立的商业价值。

    导致两者决裂的主要原因,我揣测应当是新闻价值方面。联办的老板大人认为商业上的价值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不是说他们不爱钱了,而是说钱弥补不了其他方面的损失。这个其他损失说的清楚点,就是王波明已经退守到了他那个“阶级”或“集团”的最底线上了,退无可退了。财经的一系列报道触怒了王波明所属的那个阶级,他的哥儿们不能再容忍财经的存在。

    用展江教授的评论,胡舒立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坚守着和践行者。《财经》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周末版,短短两三年间就成为最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要归功于胡舒立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她那一代新闻人百炼成钢,萃取出来的一个精华,就是胡舒立。看看她的经历就知道,她的新闻追求,充满了挫折,但最终她与这个时代一起,攀上了新闻界的高峰。我这样说,不是说,她是一个鲁莽的人,只知道原则而不知道置身何地。看看她为《财经》每期撰写的言论,就知道她对分寸的把握是很纯熟的,虽然《财经》享有不与败类、权贵妥些的声誉,但是,从新闻角度说,那些报道都没有问题,那些等着她出错的人,会感到很失望的,这就说明,胡舒立是一个好孩子,她没有故意添乱,而是本着良知实事求是地在做事。她以及《财经》的与众不同,主要不是她有多么大的挑战性,她并没有三头六臂,使之显得如此不同的,恐怕更多的是不接受交易和收买。而这种交易是目前媒体生存下去的必需。

    胡舒立是真正的新闻人。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她完全是以新闻作为轴线的。所谓新闻轴线,不只是说她写了几篇稿子,编了几篇稿子,策划了什么东西,而是说,她发展成为新闻活动家。以纯新闻为中心,她组织起了巨大的财富流和人脉资源,而这些财富流和人力资源代表着这个时代中最具进步意识、反思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的群体,《财经》的周围不是腐朽的、堕落的、物欲无边的人群。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财经》会是一个奇迹。奇怪的不是胡舒立以及团队的离开,而是为什么能坚持这样久。所以,不必那么悲情,只要在大的历史视野里看问题,就不会绝望。

    我可以肯定的说,没有胡舒立的《财经》不会再是原来的《财经》了。原因倒不在于接替她的人没有她优秀,而是说,联办决不会再招来一个胡舒立,以这么大的代价,要换取的,决不能是同样的《财经》,那不是联办老板的想法。问题的实质是:联办老板需要新的风格,需要一个不那么《财经》的东西。

我说了,这件事很值得回味,也要回味很久。

                                                (2009年11月9日晚,大雪纷飞中)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证券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