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921篇

个人描述

姓名:汪丁丁 位置:中国,北京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最近十年的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主任,主持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胡舒立的《财经》、《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和“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006年至今创立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以来全力推动跨学科教育实验。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鼓吹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2013年开始与信孚教育集团共同推广幼儿-小学-中学的跨学科实验教育(2015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暂停)。

跨学科教育研讨会开场白 我引用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推荐《启真》第一期

2012-05-29 12:26 阅读(?)评论(0)
这次跨学科教育研讨会,我的引言,以阿伦特1955年《黑暗时代的人们》序言开篇,下面是这本书中译本相关节选,主要阐释“黑暗时代”的涵义:

我们为何要开会?我们独自在书房里思考难道不是更多产也更自然?开会的前提,是熊十力在《佛家名相通释》前言里阐述的读书原理:读者用他全部的生命体验撞击文字,才可迸发最质朴从而最有生命力的思想。开会,就是提供这样的生命体验相互撞击的场合。这是我们“开会”,或我组织这次会议的唯一理由,它提供了“会议”的学术合法性。
    据此,我们邀请发言的几位朋友,或许有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请注意,“生命体验”是中西思想传统得以交汇的一个观念。仅仅活着,就仅有体验,不能有生命体验。后者,在西方有存在哲学阐释,在中国则始于古代儒家,正心诚意,才有生命体验,通常只不过是瞬间的真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但在面对死亡时尤其可能有。历史是一连串偶然事件,我们这样安排,效果如何,完全依赖于一连串偶然事件是否发生。例如,发言的朋友们是否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他们的表达是否能打动我们的心灵并激发我们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的相互撞击是否激发质朴的从而生命力(张力)极强的思想?这些,都是偶然。事实上,我在两天会议结束时发言表示,我并不认为这次会议有我们预期的那样好,因为有些发言(包括学生们的),或许多发言,并非生命体验的表达,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官僚化的会议发言的翻版。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毕竟有了某种创新的开会办法,而且在场的朋友们无不为例如孙立哲表达的生命体验以及生命的原生力量感到了震撼。
     我们努力要删除谎言,这当然是一种悲剧性的努力。因为,我们是黑暗时代的人们。


转帖跨学科实验班2008级学生徐杰在研讨会结束时写的短文(有一些语病和表达问题):

涅槃燃烧吧,我的跨学科教育

08级行为金融 徐杰

2012年5月26日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举办了2012年跨学科教育研讨会跨学科中心创始人汪丁丁教授万国集团CEO传奇人物孙立哲先生南京大学翟学伟教授及多位热衷于跨学科教育的年轻教师、学者均从自己的经验或切身体会出发,在会上发表了对跨学科教育的看法,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汪丁丁教授感人深刻的开场发言,孙立哲先生传奇的“跨学科”人生经历,以及翟学伟教授幽默但饱和深意的讲话,成为研讨会的三大亮点。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此次研讨仍美中不足——这依旧是一场孤独的讨论,谓其“孤独”,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声音来源于教育的一方,即使有学生发言或提问,并非表达着“被教育者”的教育诉求和教育体会。我认为真正的教育研讨应该是教育双方内心的交流与碰撞,彼此感受与融合,才是思想盛宴。

若视教育一种商品,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这种商品几乎是“供应导向”。总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可是身陷体制内的学生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因为我们无力的小手触不到教育的设计图,我们的声音太弱太弱。作为一名普通的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学生,一名真正的“局中人”,一名跨学科教育的接受者我想“加入”研讨换个角度说说我们内心渴望的教育,也许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跨学科教育的答案

真正的跨学科教育应是满足学生内心渴求的教育,而我们渴求的是“”、“”、”。

“心”即用心。我们渴望“用心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与其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不如说这是一个“冷漠的时代”,是冷漠造就了平庸。现在的学生是可怜因为得到的爱和关注是那样的贫瘠。思想锈化、心灵迟钝均源于爱的缺失,教育腐化和社会浮躁的根本也是因为心灵没有的滋养,没有了因为爱而产生的重要性体验和思考没有了不得不鸣的冲动和执着,所以就看似忙碌地随着大流向“钱”进。此时,汪老师提出“让心灵在一切方向上充分的涌流的跨学科教育,涌流的动力什么?是问题意识!更进一步,问问题的动机是什么?是爱!冰的心灵何以涌流?所以,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跨学科教育爱的教育,真正的跨学科需要爱生活,爱生命,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只有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眼里才会常含流水,心才会有所思,总有所念!

“新”,即新鲜。早已厌恶了应试教育的我们渴望“新鲜的教育”。好奇的心需要新鲜的养料,鲜活的教育无法离开生命追溯到教育起源,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生存,为了高质量地“生”着,学校并不是的教育载体,生活乃至整个生命才是教育的全部跨学科教育本身如同新鲜的空气,无形无力滋养心灵,最大程度激发起每个个体生命内在的强大力量。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人告诉你路在哪里,只有你自己勇敢去寻找!也许你会突然发现:“哇,路原来就在这里!”

”,即柴薪。记得南怀瑾先生说起教育时,一句话深深感动了我。“只要培养出20个老师,我就可以办教育”。教育要想欣欣向荣,教师精神必须生生不息。学生需要真正的老师,他们用心爱学生,真心待学生,引导着我们发现美,感受爱,创造新,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自己给本身毫无意义的知识灌注灵魂,知识同生命一起成长。跨学科教育需要柴薪——拥有跨学科素质的老师,迫切需要愿意燃烧自己,奉献其中的教师,燃烧并不意味着全然痛苦,反而包含着一种别样的幸福,因为只有心灵的强烈热情才可以燃烧生命,而后得之纯粹的意义,在别世那刻能够安详幸福地说句:我的生命曾经轰轰烈烈燃烧过,这已足够。

背负人间痛苦,带去幸福的凤凰涅槃,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此时困难重重的跨学科教育也正浴火升华燃烧吧,我们渴望跨学科教育;尽情燃烧吧,我们所爱的跨学科教育。黑暗的教育渴求光明太久太久,即使最糟糕的结果是褪去实体,那又如何,真正的跨学科教育会以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深深扎根于每个学生心中,今天的学生会是未来的老师,“几何次方”代代传承,精神永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王志毅,2012年6月主编的《启真》第一期(创刊号),收录了相当多的好文章。我特别推荐给跨学科同学们,例如,孙飞宇评析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文章,思路与 Amartya Sen 2009 《The Idea of Justice》十分接近。志毅沉潜多年,编辑这本以书代刊的小册子,很用心。
  最后修改于 2012-06-06 10:5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