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921篇

个人描述

姓名:汪丁丁 位置:中国,北京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最近十年的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主任,主持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胡舒立的《财经》、《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和“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006年至今创立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以来全力推动跨学科教育实验。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鼓吹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2013年开始与信孚教育集团共同推广幼儿-小学-中学的跨学科实验教育(2015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暂停)。

两代人的教育失败意味着什么?补充发言

2007-03-13 04:24 阅读(?)评论(0)

这里还有一个惹人恼怒的看法:两代人的教育失败意味着:满大街的劣质家长带着他们的劣质孩子。这导致三种后果:(1)一街筒子的肮脏,(2)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寻找他们失落了的传统,(3)天罚。(4)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后果——“未知”。既然未知,只好设为“X”。

后果1导致文化消亡,后果2导致文艺复兴,后果3和后果X,我觉得暂时还属于西方式的想象。

一位仍活在传统里的老人,将现实想象为80%的后果1,其余的20%,或许是后果X吧。一位家长的孩子,将现实想象为40%的后果1和60%的后果2,十分乐观。我自己呢?我其实一直想象我是地球之外的人类份子,我看这个社会,觉得它是40%的后果1和30%的后果2和10%的后果3和20%的后果X。

假如这则日记引来的是一街筒子谩骂,那就说明我太乐观了。假如毫无反应,那就说明我确实没有在地球上生活。

对这一则日记的访问量本身,是有寓意的。我只补充一段文字,各位可从这里较早的日记中找到,是关于教育失败的判断准则的:

在一个稳态社会里,教育的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两类。其一,维系社会的各项核心价值的灌输;其二,个体发展所需各项技能的培养。在一个转型期社会里,教育无从实施上列第一类基本功能,从而可能导致受教育者的未来人生的整体“失败”。一方面,教育不是教育者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成功与否,只能从它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逐渐表现出来的后果得到评价。另一方面,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社会成员对以往维系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怀疑,从而在社会交往中对相互之间行为模式的预期发生了严重的混乱,这种怀疑和混乱反映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头脑与行为当中,便足以导致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

索性把接着上一段文字的几段文字也贴在这里吧:

 

一位奉持虚无主义价值立场的年轻人,尽管他可能发展为有益于社群并有成功事业的人,却更可能在经历了深重且无法克服的内心痛苦和外部紧张之后,以“不幸”来概括自己的人生。当然,那些能够承受价值虚无主义并走到人生道路尽头的人,与那些毕生坚持了价值信仰的人一样,毕竟表现了令人钦佩的勇气,从而获得我们的尊重。

      为了澄清转型期社会的价值特征,我们的教育者似乎不能如以往那样以稳态社会的成功教育作为参照体系,我们似乎更有必要以那些曾经历了转型期并已再度转入稳态社会的成功教育作为参照体系。例如18世纪苏格兰启蒙时代的教育,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例如先秦及汉初中国的教育,等等。同时,我们的教育者还必须思考未来社会的各种可能状态,以此为基础,反省和调整自己的教育实践。 

从根本上看,所谓“转型期社会的价值特征”,恰好在于尚未确立任何被其社会成员广泛地接受的价值。在转型期社会里,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最感焦虑的,不是日常生活的困扰,而是未来生活的极端不确定性。对西方人而言,这一焦虑表达为“上帝死了”的呐喊。对中国人而言,这一焦虑表达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感慨。

      因此,基于我个人对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体悟,我认为,转型期社会的价值的第一特征,首先不是任何价值内涵,而是生命个体的执着于生活的勇气。以其悲剧性的本质,这种勇气绝不是稳态社会里的生命个体通常需要具备并且在见义勇为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气。踏上绝望放逐的人生旅途,往而不返,锲而不舍,不相信任何道德规范,不奉持任何价值立场,不满足于现世生活的平庸,不拒绝自己心灵的呼唤,如此人生,当然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无道德的道德勇气。倘若丧失了这一勇气,在生活的压迫下,在渺无尽头的荒原上踯躅前行,得不到同情,甚至得不到来自另一双眼睛的注视,我们就难免欲求结束自己的生命了。这样的故事,若干年来,多次发生在未名湖畔。他们没有像三十年代北大的学生那样,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他们死去,除了出于其他原因外,很可能还因为不再有信仰,从而世界不再有价值,生活也不再有意义。 

因此,转型期社会的价值,如果它存在,那么,它的第一内涵,就我的观察与体悟而言,就是对生命的珍重,首先是对自己的生命,其次是对一切生命的珍重。“热爱生命”,对今天的学生而言,不仅代表了古往今来人类全部经典作品的感召,而且成为未来社会一切可能的道德与价值的前提。例如,从热爱生命不仅可以转化出佛家“护生”与儒家“生生”等理念,而且可以发生斯密所说的“自利心”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那篇文章很长,还有一段:

未来任何一种逻辑可能的核心价值的第二项特征,我认为,是对不同价值及其生活方式的宽容。因为转型期社会是各种价值激烈竞争的社会,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都未必最适合于未来的社会,人们只能期望适合于未来社会的价值通过竞争呈现自身。因此,对不同价值的宽容,成为价值体系从不适应自由心灵向适应自由心灵演变的必要条件。

以及这一段:

转型期社会的逻辑可能的价值的第三项特征,我认为,是对人类以往全部知识的严肃姿态。这里,“严肃”只意味着严肃地对待,而不必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

最后,再贴这一段,是那篇文章的结尾部分:

 

未来任何一种逻辑可能的价值,由于有了上列三项特征及内涵,将足以涵盖或兼容其它价值,足以维系人类及其它物种的繁衍,足以导致我们所在的星球上“永久和平”的实现。

  最后修改于 2007-03-14 05:3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