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
博客年龄:17年9个月 个人描述姓名:汪丁丁 位置:中国,北京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最近十年的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主任,主持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胡舒立的《财经》、《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和“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006年至今创立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以来全力推动跨学科教育实验。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鼓吹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2013年开始与信孚教育集团共同推广幼儿-小学-中学的跨学科实验教育(2015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暂停)。 | ||
日志正文
|
||
写了关键词,果然丢失了。这次不写关键词,试试看。可以通过,然后再增加关键词,再试试。不错,通过了。那么,我继续写。读书杂志,我很早已中断了阅读这份杂志。昨晚我们在朗润园聚会,座谈的主题是“正义与人生”,而且副标题是“在中国思考”,陈嘉映主持,引子,是我新写的这部《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请了老友王焱、张静、景跃进和周濂。朗润园万众楼周围全是铁架子,装修,粉刷,充满着油漆味,加上昨晚空气污染指数超过230,重度?令人窒息,即便如此,会场里坐满了人,说是媒体发布会,却没有见到什么媒体记者,可能他们实在听不懂我们几位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主办机构,这一次,是腾讯文化书院+世纪文景。签到的时候,文化书院在门口桌子上摆着一本来宾签名册,请我写几行字或赠言之类。呵呵,我哪里能写字?无奈,写了自己的名字“丁丁”,本想画一套符号的,时间紧迫,放弃了。今晨想起来,还是要为腾讯文化书院和世纪文景画这样一套符号,见附图: 这张图的标题是:怀特海命题的另一种表达。知道的同学,可以读懂,还有更深的意思。不知道的,只好等我以后再解释。 关键是,王焱带了一册《读书》(2013年11月号)送我,因为里面有一篇我为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写的书评。王焱重新主持《读书》,可能是在汪晖和黄平几年前突然离开或“被离开”之后。总之,这一次,我开始重读这本熟悉的杂志,又一次有了亲切感,如同1978年至1998年那段时间的亲切感。办杂志,如果主持人坚持要将杂志里塞满陌生的语言,当然就让读者感觉陌生,从而销量不可避免要迅速下降。现在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或者至少,我自己找到一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当初三联书店突然更换《读书》编辑部的主要编辑。我感谢王焱,让读书不再陌生。 首先推荐这一期最后一篇文章,作者是戴燕。文字真好,读起来确实是白话文,但每一字每一标点都很考究。读了这篇文章,尽管我不是中文系出身,却立刻在“共享资料”主页下载了几十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其中戴燕编辑的三种,都在里面了。 其次推荐钱理群的文章,是这一期杂志的第三篇“精神流浪汉”的传统与命运。老钱写的,是北京大学校园的一名保安,文学的业余爱好者。颜海平的“人类精神的土地”,也好,只是语感不够纯熟。 回来解释上面这张图。怀特海命题是: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所以,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理解(understanding),表达(expression),重要性(importance)。这也是怀特海《Modes of Thought》的第一部分“creative impulse”的三章的标题。这本小册子始终没有令我满意的译本,虽然,国内已有三个不同译本(华夏的、天津教育的、商务的)。或许,这三个译本,刘放桐先生的(商务的)最好。 感受到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一套语言来概括。采取何种语言,实在太重要,以致有些西方思想者相信语言是“本体性的”。凡神秘主义者都不会相信语言与感受是同一的,因为大量的感受,尤其是神秘感受,无法用语言概括,也因此,这些感受被认为是神秘的。不论如何,重要性感受,若要有某种永久性,必须找到能够概括自己的语言,这就是那张图左下角的集合——全部可能的人类语言。然后,试着以某一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这是算子Phi的意思,它使感受到的重要性得以映射到全体可能表达的集合里。注意,表达与可观测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果表达不可观测,表达究竟是否表达了?就成为一个问题。可观测,任何满足某一可观测性质P的元素x,这是那张图上方集合的意思。从表达的集合,有一个映射Psi,使被表达的能够被理解而且被至少两位主体理解,否则怎样是“共识”呢?右下角的集合是一切可能的共识的集合。从这里,有一个映射(算子)根据共识来修正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微信,包括腾讯的、新浪的和网易的,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本质而言,我用上面这张图来表示,就是寻求表达重要性感受的算子,也就是上述的映射Phi、Psi、Miu。这篇文字,我送给“微信”——或许这是最接近上图所示的那种社会交往方式?
最后修改于 2014-01-07 17: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证券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