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921篇

个人描述

姓名:汪丁丁 位置:中国,北京 数学学士(1981年),数学硕士(1984年),经济学博士(1990年)。最近十年的工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东北财经大学行为与社会跨学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主任,主持跨学科行为金融学实验班的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胡舒立的《财经》、《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和“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教学及阅读领域:经济学思想史、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2006年至今创立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年以来全力推动跨学科教育实验。在公共领域内所持的矛盾态度:批判主流,关注思想,拒绝媒体。对任何学说及其鼓吹者持温和的怀疑主义态度。2013年开始与信孚教育集团共同推广幼儿-小学-中学的跨学科实验教育(2015年因特殊原因不得不暂停)。

什么是根本的问题

2012-08-23 08:20 阅读(?)评论(0)

什么是“根本的问题”

2012-8-23 08:15 |关键词:什么是根本问题 中国社会基本问题

8月21日我为夏令营同学演讲“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一个半小时,还占用了另一讲演者的十几分钟时间,结果是多数同学似乎完全没有听懂,很失败或最失败的 一堂课。之所以失败,当然与主题太大有关,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使用的iPad的一个软件(昨天在西单大悦城苹果总店遇到一位向我推荐教学软件的专家 在看了我的软件之后立即开始记录我的软件名称),它功能太强,可以在一幅心智地图里容纳以往一幅心智地图百倍的内容,以致我完全没有办法像讲解一幅心智地 图那样讲课。恰好一位思享家网友问我什么是根本问题,借着这一话题,我写几段文字,不谈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只谈什么是根本问题。

首先是“问题三要素”,我有不少文章已介绍,读者可以检索找到。此处只罗列要素:(1)an issue 不仅仅是 a problem,根据西方学术传统(康德的),前者(不妨直译为“议题”),有两个以上同等有力量并且相互冲突的问题求解路径;(2)这样的议题,必须能 够打动“你”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心灵,让你感到犹如韦伯所说的“神召”(calling)一般,充满着激情,以致你认为求解这一问题乃天降大任于你,非你 莫属。换句话说,茫茫大千,在沉寂中等待你出生、成长、成熟、思考,并等待你的解答,一旦你写下你的解答,茫茫大千又不知要在沉寂中等待多少世纪直到下一 位同等有力量的人再次给出解答;(3)这样的议题不仅打动了你,而且在你之前打动过其他的学者以致在学术传统里留下一些前辈求解这一问题的痕迹(例如参考 文献),让你有迹可循,谓之“学术传统”或“思想源流”。

我界定了“问题”,那么,什么是根本的问题?一个问题(议题)之成为“根本的”,要具备两项性质:(1)每一个人,只要认真生活并思考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就 迟早与这一问题相遇;(2)求解这一问题的历史表明,从未有人获得过令人满意的解答。由这样两项性质,我们知道,凡根本性的问题,必表现为“反复要求解答 而且挥之不去”。也就是说,你无法回避,除非你玩世不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醉生梦死了此一生,否则,你就要与它相遇,而且你查遍古人学说也不能得着满意的解 答。因为,它随着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表现形态,于是解答必须是“日日新”的(可参阅《阿伦特为什么重要》)。

以上的原理,我不敢说是我独创的。因为,我只不过读许多理论家的著作而有所体会,整理为上述的原理(孔子和我谓之“述而不作”)。以这一原理应用于中国社 会科学,不能不首先界定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之核心部分(其余无非围绕这一核心不断且无限地展开而已),故而,不能不首先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我 为夏令营同学绘制了一幅心智地图,转换为PDF格式,就是一页大约10MB的地图,不晓得怎样挂在这里。如果压缩之后才挂上来,那么苹果软件随意缩放数十 倍乃至百倍的优越性就会丧失殆尽,从而这幅地图的细节不可能呈现给读者。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财经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biz/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